▐ | 编者按
才走不远的三月,铜陵市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顽强勇敢的疫情防控歼灭战、阻击战。面对疫情大考,学院迅速响应、主动作为,科学果断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战“保驾护航”,守护了校园的平安,守护了学生的健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学院涌现了一批不避风险、不惧困难、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学院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职员工。
我院现推出学院疫情防控优秀人物事迹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默默奉献的他(她)们。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与学生面对面、肩并肩、心连心,24小时全天候服务,是校园“排头兵”、学生的“守护者”,也是同学们状态的“稳定剂”、学习的“催化剂”、心理的“柔软剂”。他们坚守岗位,用“辛苦指数”换取师生的“安全指数”;他们以校为家,通过尽心守候践行初心使命;他们事必恭亲,全力保障在校学生的健康安全。他们是谁?他们是一群带光的留校值守的老师和辅导员们,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抗疫的战场中坚守着立德树人的初心。
“摸排学生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进行政策宣讲、普及防疫知识,组织学生核酸检测,一日三餐做好学生餐点工作,核查在校情况、排查安全隐患,走访宿舍、开展心理疏导,应对突发事件…”和所有辅导员一样,施月君老师在封校期间的生活轨迹,每天就是奔走在一间又一间的寝室,解决一个又一个繁杂琐碎的问题。
封闭管理期间的每天上午7:30,施老师准时到达学生公寓3号楼,负责协调配送好同学们的早餐;8点,她到学生的寝室看看同学们网课学习的情况,检查自己7个班272名学生打卡情况;下午1点,3号公寓楼的学生要进行核酸检测,同学们井然有序,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几名最近有点焦虑的同学谈心;晚上9点进行学生的体温监测,走访3号楼3层24间宿舍;22点开始晚点名,22:40左右和班委学生开班会。23:30有一名同学犯了癫痫,晕倒在地,3分钟内,她已经赶到学生的宿舍,一面用干净毛巾塞进学生嘴里,以防牙齿咬伤舌头,一面拨打120电话,按照应急预案报备学院准备送学生就医。她和学生拉着手,慢慢学生苏醒过来。她告诉学生不要紧张,更不要说什么麻烦了这种话,她总是平静而有力量,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稳住,同学们才能踏实。



方芳:抗“疫”路上的“知心大姐姐”
骤然打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让信息工程系专职辅导员方芳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学生的安全让她始终放心不下。“学生长期宅在寝室,比较容易急躁,再加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疫情信息叠加起来,会加重焦虑的心理,严重的可能会影响睡眠、食欲下降,造成自身免疫力下降。”方芳说。作为辅导员队伍的一员,又是学校兼职心理咨询师,且具有心理学学科专业背景,方老师第一时间,主动请缨,3月16日,成为第一批留校值守老师进驻学校。
驻校期间,她除了负责女生公寓5号楼配送学生一日三餐、生活物资,协调学生核酸检测、外出活动,同时还兼顾学院线上心理咨询的工作。4月8日深夜,方芳接到一名学生通过学院心理咨询QQ的求助,因为情绪不稳定和父母出现严重争吵,好几天一直失眠、食欲不振、烦躁焦虑,抑郁倾向非常明显。为了守护这名学生,她一有时间就陪伴在学生左右,让学生倾述自己的问题,耐心倾听、接纳、共情及时安抚其情绪,疏导不安,一点点地帮她捋顺情绪;同时与学生辅导员和父母保持密切联系、沟通动态,最终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学生在辅导员的陪护下返回家中,父母陪同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李波是资源开发系海天一班、二班的辅导员。封校第二十三天,她收到班上学生发来的信息,问什么时候学校可以解封,因为头发长得太长了,迫切需要出去理发。“要不我给你剪吧?”“好啊!”没想到原本是一句玩笑话,学生还真的答应了。说干就干,李老师开始到处收集理发设备和工具,没有夹子,就用皮筋把头发扎起来;没有专业剪刀,就用平时的剪刀一点点地修剪……原本处在观望状态的学生,看着李老师的技术越来越娴熟,也纷纷邀请李老师帮他们理发。一位学生说:“真没想到,辅导员还有这手艺,简直超出了我的想象,真是一名超棒的托尼老师!”这事后来被学生发到朋友圈里,学生家长的评论很温馨。“感受到家长的放心和学生的信任,是对辅导员最大的认可”李波如是说。
驻校期间,她总能听到学生们真挚的“老师,你辛苦啦”的字句;睡觉前总能收到学生“老师,早点休息,保护好自己”的信息 ;天凉了会出现“老师,照顾好自己,多添一件衣服”的问候,瞬间觉得疫情也并没有那么可怕了。李波说,驻校和学生在一起,并不是辅导员的逆行,而是辅导员和学生们的双向奔赴。好多学生几乎“一夜长大”,他们坚定而沉稳,和老师们站在一起共克时艰,一起守护着安工大家庭。


“同学们,下来做核酸啦!”简单的一句话,管理工程系21级高铁班和20级新能源班辅导员赵祖风已经重复了上千次。在男生公寓楼,他参与了每一次核算检测,敲开了数百间宿舍的大门,不知疲倦的身影穿梭在公寓楼和核酸检测点。
当疫情吹响了“集结号”,他主动申请留校值守,处理突发状况,与隔离学生密切联络。为了安抚隔离学生情绪,他每天在线与学生谈心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前往隔离宿舍为他们送去饭菜和生活用品。经常处理好学生事务回到办公室,开始吃晚饭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饭还没吃完,另一名学生出现严重过敏的症状,于是他放下筷子赶往现场,护送学生前往医院进行治疗。一切处理完回到学校已是深夜。
自学校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辅导员,他时刻关心班级学生的健康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状态和位置信息;作为楼层层长,他每天负责学生三餐和生活用品协调供应、核酸检测、寝室巡查等工作。他说,是学院坚实的后盾、温暖的关怀,给了广大师生战胜疫情的信心。


孙莉群是有色技师学院一名普通的辅导员,同时也是两个还不到7岁孩子的母亲。孩子还小,哭闹着喊着妈妈,但对于她来说,学生也是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她逆向而行,冲在前线。
由于技师学院的学生年级低、年龄小,疫情封校期间远离父母,情绪波动大,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陪伴。在学校封闭管理期间,孙老师一直陪在学生身边,24小时永远在线。上午8点,来到学生宿舍督查线上上课情况;下午2点,一间间宿舍排查,确保所负责区域的学生全部完成核酸检测;傍晚6点,来到宿舍与学生聊天,鼓励他们专心学习,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早中晚,与所有辅导员一起为学生分发三餐,维持秩序,倒春寒的天气里常常汗流浃背。封校管理期间,学生生活用品购买不便、饭菜不合口味、学生生病急需药品……或大或小的突发情况、躁动的学生,在她的关怀和安抚下,一切看似突发,却井然有序。她克服了休息不足,生活不便、与家人暂时分开等等困难,为了自己的责任冲锋在前。看着辛苦操劳的她,学生感动不已,道出“孙妈妈,辛苦了!”
“辅导员对我而言,并不单纯是一份工作,是我与学生们一场交织的缘分”孙莉群老师如是说。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抱抱我?”夜深人静,当听着不到两岁的儿子奶声奶气的留言时,学院团委干事夏鹏宇忍不住落泪。忙完工作,儿子已经睡了,只能把对儿子的想念深埋心底,收拾好心情,准备第二天的战斗。
作为一名团委干事,自疫情反复、学校封闭管理以来,他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去,第一时间冲在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前沿,先后招募、组织、培训大学生志愿者160余名,协调、安排、保障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他还带领院学生会策划、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舒缓心情、放松解压,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舒适感。线上开展“防疫有我 志愿同行”手抄报设计大赛、“战‘疫’家书”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感恩教育紧密相结合,引导学生致敬“逆行者”,抒发“感恩情”;开展“声临其境”防疫配音大赛、“防疫温情传唱”比赛、宿舍趣味打卡活动、“以艺战‘疫’ 我心向阳”阳台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过得精彩有趣。当疫情好转后,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线下3v3篮球赛、“防疫礼仪”活动、“飞扬青春,展现自我”走秀活动等,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缓解校园封闭管理期间的焦虑情绪。
风雨多经志弥坚,作为一名“90后”,夏鹏宇的资历不算老练,但他用满腔的热血、昂扬的身姿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汇聚青春合力、展现青春担当。






六位老师只是安工留校值守老师队伍中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展示了安工教师们的战“疫”群像,他们身处学校战“疫”的前沿阵地,坚持管理与育人相结合,防疫与人文关怀并举,他们用爱传递温暖,刻画了校园抗疫图景中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24小时在线,24小时守护,这就是所有安工留校值守老师们共同的誓言。
(撰稿:徐婧婧 审核:范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