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学改革关键变量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发布者:赵竞宇发布时间:2025-03-04浏览次数:10

在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中,高职院校要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将学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小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大逻辑”同频共振,加快推进专业、课程、教师、教材、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关键要素换核、强芯、提质、升级,将教学改革关键变量转化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统筹布局,创新机制,引领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三个布局体系。

突出宏观布局统筹推动,引领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助力大国外交3个职业教育布局体系,明确服务定位。明确产教联动以产定教,引导“双高计划”与“一体两翼”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联动发展,推动产业规划中的链主企业、领军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调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引导政校行企各类主体共建产教融合“大平台”,创新校企党支部联建、业务部门联动机制,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二、匹配需求,汇聚要素,推进专业群建设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是引导专业组群建设。聚焦产业空间布局、功能集聚逻辑,对接生产关键环节和企业核心岗位,明确人才需求结构层次,精准定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强化群内协同治理。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快速响应产业变革的最新要求。三是汇聚关键要素资源,推动链主企业、领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更新专业群课程、教师、教材、实习实训等教学关键环节要素,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三、对接岗位,迭代资源,促进课程建设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一是创新课程开发机制。联合产业园区、链主企业建设课程开发中心,整合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专家教师资源,对接岗位标准、工序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绘制能力图谱,制定课程开发方案。二是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将企业典型岗位操作规程纳入核心课程标准,依照工作过程和能力递升规律序化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转化设计项目式教学任务。三是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以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与企业共同打造“学校教室+虚拟课堂+企业车间”等多场景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优化结构,提升能力,引领教师团队把握产业人才培养规律。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校企人员共享交流机制,吸引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技艺传承人到校兼职任教,推动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与生产运营和技术创新。二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探索施行“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引导教师记录思政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成长过程,组建产教虚拟教研室,推动校企开展有组织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三是提高教师数字素养。系统开展教师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资源开发培训,提高教师开展情境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虚拟教研、具身交互等教学活动的能力。

五、创新机制,拓展形态,引导教材开发促进学生对产业的认知。

一是创新教材开发机制。建立政、校、行、企、研等多主体牵头的教材开发机制,吸收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行业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参与教材规划和编写,推动企业优质培训手册转化,同步将产业技术变化和最新课程改革成果反映在教材中。二是开发多样教材形态。开发“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增强学生对生产场景、工艺流程的理解,加强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培养。

六、打造场景,开放融合,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应生产环境。

一是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整合产业园区、合作企业和学校的优质实训资源,建设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创新多主体运营、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校企、校际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整合课程、教材开发团队参与实习实训项目开发,根据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和产品规格,开发基于真实环境的生产性实践项目,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三是推动实习实训数字化转型。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推动“虚实结合、即时互动”实习实训模式创新,推动企业生产一线场景及时融入实习实训,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可评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