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对外开放提供支撑力贡献力

发布者:赵竞宇发布时间:2025-03-25浏览次数:10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已从高质量“引进来”步入高水平“走出去”阶段,成为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增长点和新赛道。第二期“双高计划”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开局阶段的关键行动之一,在建设中要把“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改革任务,把“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布局”作为工作重点,把“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作为评价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首期“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路径,涌现出一批获得国际认可的海外办学项目和机构。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应着力构建规范有序的国际合作办学品牌项目,在提升项目质量上狠下功夫。为此需要明确新目标新方向,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

一是加强统筹,整体协同推进。增强教育、外交、发改、财政、商务等部委的工作合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地建立协同机制,集聚政行企校资源,统筹人员、资金、设备,根据区域产业和地理优势,有效利用海外厂区、经贸园区、援建校区,“一省一策”多元发展、实质运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服务当地企业海外发展需要的办学项目。行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发布海外人才需求清单,整合行业优势资源,牵头组织学校抱团随企出海。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实施职业教育项目,发挥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等的作用。

二是建章立制,引导规范有序。从办学项目(机构)设立、教学资源建设、办学质量评价等关键环节入手,研制出台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规范性文件。通过对项目的审批和备案,全面精准掌握分区域、分国别、分类型项目建设情况,适时调控引导优化项目布局。建立海外办学年度报告制度,全面评价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和质量。

三是有的放矢,明确布局重点。以东盟、中亚为先行区,带动非洲及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根据外交战略和国际形势,针对不同区域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水平和对外合作需求的不同,差异化确定布局策略。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围绕国际产能合作和民心工程,精准服务我国产业境外投资面向,研究确定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布局重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则要根据办学定位、特色和优势,摸清国内供应方和国外需求方,找准契合自身发展的服务面向,做好做实以下工作。

一是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职业院校要从战略规划、资源调配、项目实施、质量保障等多个方面,对留学生培养和海外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要将项目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和中长期规划。应设立专门的国际化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应设立专项经费,保障项目开发、人员交流、师资培训、课程开发、设施建设等。

二是积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职业院校要紧跟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经济发展,立足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在海外项目建设前期,围绕企业实际需求,结合合作国法律法规、双边关系、区域社会稳定性,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必要性、可持续性,科学组建设置专业群,为企业定制培训计划、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海外产业园区发展。

三是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提供资源和政策,引进或支持校内教师参与国际培训、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建设,打造一支兼具扎实学识、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培养“懂汉语、通文化、精技能”的本土化专业技能人才筑牢基础,助力产教融合国际化走深走实。

四是稳妥审慎推进项目建设。职业院校在与国外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境外办学时,要合理控制办学成本和风险,以“先培训后学历”为策略、以“培训项目—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大学)”为路径稳妥审慎发展。注重贡献中国职业教育制度样板,主动研究和准确把握产业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提炼转化并推动技能标准、培训标准、课程标准“走出去”。

五是高水平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要利用好数字技术优势,对接合作国产业需求,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多语种的课程资源,融入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技能。鼓励教师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开展教学,建立“培训包”进行远程教学和培训,开发线上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个性化学习。